宋太宗的作战图
人们都说,‘强汉’、‘盛唐’、‘弱宋’。
那么看,宋朝真丢人,怎么好好的一个独孤求败、万邦来朝的大中国到了老赵家这就变弱了呢?这件事的根本原因还是得找汉奸鼻祖石敬瑭(所以说汉奸可恨)。
当年石敬瑭为了夺得帝位,不惜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,换取契丹出兵中原的承诺。石鼻祖这大手一挥可不要紧,自此以后三百多年,华北平原门户大开,中原士兵失去了城池,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来对抗草原铁骑的横冲直撞。
同时中原政权也失去了西北走廊这一重要军马产地,最凄惨的时候骑兵部队十个士兵只有两三匹马可骑,平时也只能用木马来训练骑兵,想想当时的场景,有些凄惨的可笑。
所以宋代在创立之时的北伐屡战屡败,并且缺失了骑兵这一重要兵种,这就相当于现代战争没有坦克,二战没有意大利炮,北宋的军事自此全面处于下风,得了个‘弱宋’的称号。
石敬瑭(892年4月20日—942年9月11日),即后晋高祖,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,是为(后)晋高祖。年轻时朴实稳重,寡言笑,喜兵书,重李牧、周亚夫之行事,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,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、李存勖父子争雄,石敬瑭冲锋陷阵,战功卓著。
要说塔利班打美国还有个反坦克锥,宋代面对草原奇兵,就没有一点办法吗?宋代人民甘心任人践踏,被人称为‘弱宋’吗?
答案肯定是不。
北马其顿不敌格鲁吉亚,无缘欧洲杯预选赛他们要奋起反击。
宋代人民发现,反击的武器就来自于老祖宗的书里。
在原始社会时期,人们为了围捕野兽,开始使用一种最原始的阵法,谁吸引野兽注意力,谁抛石,谁断路,谁斩杀,各司其职、井井有条,阵法的运用,使他们轻而易举的就能捕获到野兽。
后来财产私有化出现,口角演变成了打斗,又渐渐变成了打群架,再后来就成了部落冲突。战争的规模逐渐升级,单凭勇敢已经不管用了,三个臭皮囊还顶个诸葛亮呢。参与战争的人数多了之后就出现了分工、协调问题,为了发挥最大的战斗力,人们又开始将阵图运用到了战争中。
战国时期,各国争夺霸主,往往倾举国之力去攻击别国,大集团作战的出现在中原大地上,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士兵蜂拥而至,老祖宗改造了原始的步兵方阵,使步兵方阵拥有拒敌千里之外的强弓劲孥,使人无法近身的长矛,还有近战砍杀的倒钩狼牙棒之类,可谓是古代海陆空大全,威力极大,有效的遏制了无序的集群冲锋。
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打架的常识,打群架的时候,致命的伤都是来自背后,你必须与你的战友背靠背,一人抵挡一面,才能活着进警察局。
这和阵法是一个道理,当斗殴演变成战争之后,往往战斗力的强弱决定于士兵之间的配合。所以,经过逐渐升级,什么雁形阵、钩形阵、八卦阵就开始大行其道。
到了宋代,步兵方阵成了他们找来克制草原骑兵的一大法宝。
以步制骑这一伟大战术自此重新在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。
步兵方阵是由士兵紧密排列构成的一个方形编队,可以形成一道由盾牌和长矛组成的坚壁北马其顿不敌格鲁吉亚,无缘欧洲杯预选赛;在古代战争中,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步兵战术。最早使用步兵方阵的是闪米特人,之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其进行了改进;最为常见的战法是,借助步兵方阵吸引敌方兵力,然后派骑兵突破敌军防线。
在古代欧洲,以马其顿方阵与罗马重步兵方阵为代表,前头4、5排士兵手持5-6米的长矛对准前方,后排士兵对准上下两个方向,从远处看就是个刺猬,而且跑步前进,你站在原地都把你扎透了,更不要说骑兵嗷嗷着冲过来,估计直接就串烧了。
这么一个方阵几乎横扫了欧洲大陆。后来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印度人不是骑马,是骑着大象冲过来都被捅成了筛子。可见步兵方阵的威力之大。
按说步兵方阵威力很大,能有效克制骑兵,宋朝人民应该很快就能吃上羊肉串了,可为什么草原骑兵反而愈加猖狂了呢?
当年,宋太宗肯定也是这么问的。
太平兴国四年,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被消灭。宋太宗得意忘形,大手一挥,下令,继续北伐。
宋军一路所向披靡,金台、岐沟关、涿州纷纷望风而降。大军很快就推进到了幽州城下。
在幽州,一路狂飙,已经精疲力尽的大宋军队遇到了辽军的顽强阻击,幽州久攻不下,尽管宋太宗天天骑着马在城墙下面督战,幽州城还是铁板一块,眼看着粮草将要吃尽,依然毫无办法。
这时,辽国的十万援军驰援赶到,双方就此在高粱河平原展开了决战。
宋军本就已经疲惫不堪,阵势尚未摆好,辽军就冲了过来,宋军一下子便溃不成军,辽国骑兵充分运用其机动性,迅速切断宋军粮道,几十万军队没有了口粮,人心大乱,不战自溃,这一战,宋军死伤数万,宋太宗只身逃出,直到涿州才找到辆驴车摆脱了追杀。
待缓过一口气来,宋太宗意识到这事没完,你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家长还得找到家里呢,辽国能善罢甘休?
太宗皇帝在屋里来回踱了几个圈,辽军快找上门来了,怎么办?
俗话说,天生我九游娱乐材必有用,带兵打仗吃了亏我不带兵不就完了吗。宋太宗想了个决胜千里之外的主意。他充分运用大宋天子的纸张资源,并以超乎人类的想象力,用了几天时间,绘制出了一幅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巨型阵图——《平戎万全阵图》。
这幅大名鼎鼎的阵图为什么有名?因为他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巨阵,什么马其顿方阵鸳鸯阵,在这幅霸气外露的阵图面前都是小可爱。
这个天下第一巨阵由十四万人组成,外围有战车保护,内部分为三组,一组四万人,其中心布置有大量弓弩手,前后左右还有四个骑兵方阵,其中左右各一万骑,前后各五千骑。
宋太宗设计这个阵法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步制骑。在他的构想中,辽国骑兵还在远处时,弓弩手先万箭齐发,等敌人靠近了,依靠战车的保护,步兵伸出5-6米长的长枪刺杀,就算过了这两关还有人活下来,短剑兵上前一人一剑也把你剁成肉泥了。
理想总是很美丽。
平戎万全阵图
先不说以骑射为主的辽国骑兵会不会傻到只让你射的问题,就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,辽国人为什么要骑着马朝你的阵里冲?
虽然说草原民族读书少,但也不至于蠢到放着大路不走,非要走刀枪密布的战阵。那么人家不走,你能怎么办?这可是十四万人的巨阵,动一下都是要地动山摇的,追也追不得,你就只能看着辽国骑兵从你身边呼啸而过,直奔市镇。
其次,那么大个阵,摆哪?这个阵的周长达到了二十里,而且其中必须一马平川,什么都不能有,纵观中国地图,能摆下他的除了华北平原,估计就只有蒙古大草原了。
再有,那么大个阵,从南看不到北,三个小阵每个相隔一百尺,喊一声都得一会才能听到,要做到令行则止、井然有序,除了得给统军大将一个异于常人的头脑,还得给他配个喇叭,不然一声将令下去,从南边传到北边就得个把小时,等命令传下去,仗早打完了。
跪在地上接受阵图的大将崔瀚也是一脸懵逼,那么个外星来物般的阵图确实挑战了他的想象力(难为他了)。当他看完这幅阵图,基本确定了一个认识:这次是必死无疑了。
当他把这幅阵图抱回满城前线之后,全军上下史无前例的统一了思想,按这个阵部下去,只有等死。大家纷纷抱头痛哭,写遗书的写遗书,告别的告别,反正都快死的人了,谁欠谁的也都不计较了。顿时,中国在宋代达到了一个短暂的共Chan主义阶段。
大家正哭着的时候,辽国骑兵就来了,几名将领还在为布阵争吵不止,赵延进等人坚决不同意摆出这个皇帝一拍脑门想出的平戎万全阵,大将崔瀚却不敢违抗皇命。
最终赵延进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,崔瀚才同意集合兵力恢复正常阵型。宋军阵型收缩,士气大振,设伏的部队趁机杀出,加上辽军统帅确实脑残这一不可抗力因素,此战,宋军大获全胜。
宋太宗赵光义(939年-997年),字廷宜,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本名赵匡义,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,即位后又改名赵炅。
宋太宗从胜利中得到了莫大的鼓舞,自此以后逢将领出征必授予阵图,一发不可收拾的走上了绘制阵图的不归路。
可是之后,用他绘制的阵图作战是屡战屡败,再无力大规模反击,而且丢失了西北的大片土地,被迫采取了称臣纳贡的道路。
看似如此强大,兵种配合、攻防兼备的方阵为什么没能在宋代起到效果呢?表面看原因有三:
1、
骑兵固有的震慑优势,一匹马疯了似的向你冲过来,人都会下意识的胆怯。
2、
骑兵来去自如。一看不过掉头就跑,回去整顿一下又能重新杀回来,反正你也追不上,步兵可不行,一旦溃败只能被掩杀。
3、
由于宋代方阵规模巨大,行动不便,使得粮草供应变得极为重要,草原骑兵往往先行绕后切段宋军粮道,使其不战自溃。
但,这是宋军屡屡在与草原民族的战争中处于下风的原因吗?
亚历山大凭借步兵方阵横扫欧洲,几百年后的戚继光凭借鸳鸯阵打的蒙古骑兵望风而逃。难道唯有宋代步兵方阵不堪一击吗?
辽宋时期地图
步兵方阵确实是克制骑兵的有效方法,但宋代方阵的孱弱,究其根本原因,是皇帝信奉将从中御的集权策略,热衷于亲自制作阵图,战场情况瞬息万变,敌人变化匪夷所思,比如按阵图画的大量兵力集结于前方,可敌人偏偏绕后偷袭你的粮道,等到你弹尽粮绝,却动弹不得,只有等死了。
还没看到敌人时皇帝就在深宫之中绘制好了作战阵图,按这个阵图作战,岂有不败之理。
到他儿子宋真宗那里,这位新皇帝完美继承了他爹这一伟大爱好,并且变本加厉,咸平二年,授杨延朗阵图抗辽,次年、咸平四年、咸平六年、景德元年都分别授予将领各式阵图,按这些阵图作战都胜少败多,根本没有起到阻击草原骑兵的作用,不论辽还是金都来去自如,烧杀抢掠,直到蒙古铁骑南下,南宋灭亡。
宋太宗于千里之外绘制的阵图就算再机关算尽,也不可能应对战场的所有情况。面对不断变化的敌人却仍用固有的方法应对,失败是必然的结局。可悲的是,几百年后的中国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倒在了列强的枪炮下。
古往今来,读史者多,摔倒者,前仆后继。奋不顾身之举,壮哉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